大发500 - 大发500
大发5002023-01-31 16:05

大发500

东西问丨贝尔恩德·迈尔:“欧洲首个中国城”如何与中国结缘?******

  中新社柏林2月2日电 题 :“欧洲首个中国城”如何与中国结缘?

  ——专访德国巴伐利亚州迪特福特第一市长贝尔恩德·迈尔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迪特福特有“欧洲第一个中国城”之称 。那里面积不大,设有中文学校、中国博物馆;那里的人不会中文 ,却常被人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人”。

  迪特福特每年2月都会举办富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届时,街头巷尾挂起大红灯笼、窗户上贴起“福”字,居民们纷纷装扮成中国人 的样子 ,表演中国式传统节目。

  迪特福特如何与万里之遥的中国结缘?当地与中国 的交流交往情况如何?为促进中德友好 ,迪特福特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迪特福特第一市长贝尔恩德·迈尔(Bernd Mayr)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德国迪特福特被称为“欧洲第一个中国城” 。可否介绍下其与中国的渊源?

  贝尔恩德·迈尔 :这要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大致在1400年至1450年,那时迪特福特属于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教区 ,所以主教府派税务官到迪特福特收税。当时迪特福特建有城墙 ,还有两个大城门 。当税务官来到迪特福特,居民们紧闭城门 ,并在城楼上说 :“不,我们不交税,因为主教都不关心我们。”在此情况下,税务官不得不离开,并在书中记载此事 。在这本流传至今的书中,税务官们表示 ,迪特福特居民像筑城墙进行防御 的中国人一样。这就 是当地居民被昵称为“中国人” 的由来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迪特福特逐渐有了“狂欢节” 的雏形 ,那时的表演就有吹奏乐队装扮成中国人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狂欢节”的庆祝规模不断壮大,迪特福特居民被称作巴伐利亚的“中国人”也为国际熟知 。有些孩子从幼儿开始就装扮成“中国人”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这是当地人保持了几十年 的传统 :在某个周四,人们都装扮成“中国人” 的样子庆祝节日 。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将自己视为巴伐利亚的“中国人”。

2019年迪特福特“中国人狂欢节”盛装游行现场。袁金永 供图

  中新社记者:可否介绍下今年“狂欢节”的特色和亮点 ?

  贝尔恩德·迈尔 :今年我们将第一次有一对“皇帝夫妇”参与“狂欢节”表演 ,以前都只有“皇帝” 的角色。届时 ,“皇帝”和“皇后”会有一个非常庞大 的随从队伍 。

  扮演“皇帝”和“皇后” 的 是两个迪特福特人 ,他们两人确实已经结婚 。此外 ,参与表演角色 的还有“中国战士”和“中国厨师”等。

  今年“狂欢节”将在2月16日周四14时开始,先 是进行大游行 ,然后会有戏台表演 ,人们可以观看“皇帝”和“皇后”并向他们致敬,之后在所有街巷 、酒店等展开狂欢。

2019年迪特福特市“中国人狂欢节”上装扮成皇帝(左二)等中国风情角色的迪特福特市民们 。袁金永 供图

  中新社记者:迪特福特居民到访中国 的情况或对中国印象如何 ?

  贝尔恩德·迈尔 :事实上 ,访问中国的迪特福特居民并不多 。在2016年的时候 ,我们访问了南京 ,当时我们 是三十人 的代表团。在1999年迪特福特乐队也有三十几人到访过北京 。此外,商务人员也会在中国和迪特福特间往返。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人还 是没有去过中国 。

  基于我们 的“狂欢节” ,迪特福特居民与德国其他城市的居民相比,思想更为开放 。当然 ,每年能有中国人到访迪特福特让当地人感到开心。比如,来自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或慕尼黑孔子学院 的代表团来访 。对于迪特福特而言,在街道上能看到中国人散步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去年“巴伐利亚中国之夏”活动为例,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童德发一行访问迪特福特 ,我们和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交流,观看了中国舞蹈和音乐表演 。虽然迪特福特很小,但我们为德国巴伐利亚与中国 的友谊作出了一些贡献 ,这是众所周知的 。我要再次强调,只要我们互相交流 ,就有机会去理解完全不同 的文化 。

  中新社记者 :目前,迪特福特与中国的交流交往情况怎样 ?

  贝尔恩德·迈尔 :我们与中国的交流互动会定期进行 。诸如 ,我受邀于1月15日参加了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的春节招待会。今年的“狂欢节” ,总领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 ,借此我们能够在节庆期间把城市装点成中国风格 ,这 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故事。

  我们一直在尝试让巴伐利亚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产生连接。我们每年都尝试开展新活动,无论 是语言 、写作,还 是绘画 、烹饪课程都得到了极大 的支持 。当地 的文化宫(Kulturhaus)会特别围绕中国主题举行文化日活动,人们可以学汉字 、学做中国菜,迪特福特的中餐馆也会参与进来,确实很棒 。

2019年,迪特福特“中国人狂欢节”主角“福高帝”将“御厨证书”颁发给在当地经营餐饮业 的华人袁金永夫妇 。袁金永是德国中餐烹饪联合会会长 、迪特福特“七仙镇酒楼”总裁 。袁金永 供图

  迪特福特有两家汽车行业 的公司与中国保持着非常密切 的业务往来 ,在中国有大量销售及生产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的伙伴关系非常好 ,非常积极 。

  2014年以来,我们与南京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我计划在2024年带经济界代表团访问南京 ,对此我非常期待。

  中新社记者:为促进中德友好,迪特福特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

  贝尔恩德·迈尔 :就我自身而言,我去中国已有十次了,到访过香港 、上海、北京 、南京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受到欢迎。

  就像我此前谈到的,互相拜访很重要 。我们要试图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结构 ,不要想当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 ,可能会做伤害我们 的事 。与之不同 的 是 ,如果没有中国 ,我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可能也不会这样富足。

  如果其他城市间有类似的伙伴关系 ,就应该用心经营。要维持这种伙伴关系,就一定要互相拜访,否则这种关系可能会“沉睡”或停止 。进行实地交流 是最重要 的事情 ,这有助于加深对对方城市的了解 。(完)

  受访者简介 :

  贝尔恩德·迈尔(Bernd Mayr),1968年2月19日出生于迪特福特 。自2020年5月起担任迪特福特第一市长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韶华”到“白头” 路生梅扎根陕北五十余载书写“医者仁心”******

  中新网西安10月9日电 题 :“韶华”到“白头” 路生梅扎根陕北五十余载书写“医者仁心”

  中新网记者 阿琳娜 梅镱泷

  “毕业后来到佳县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认真履行医生的职责使命 ,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就 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 ,患儿 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就 是我 的成就。”路生梅说 ,扎根陕北 ,此生无悔。

  1968年 ,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 ,响应国家号召,24岁 的她离开家乡 ,来到了陕北佳县 。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 ,初到佳县 ,就感觉到这里与北京 的“天壤之别” 。

路生梅在家中看书学习 。 阿琳娜 摄

路生梅在家中看书学习 。 阿琳娜 摄

  “当时 的佳县十分贫瘠,我们喝 的黄河水,睡 的是土炕,虱虫叮咬更 是常有的事 。”路生梅说,这样的生活对刚毕业 的她而言是全然陌生 的 。但她努力适应,全身心投入工作 。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医疗常识十分匮乏 ,很多山里的患者走不出来。”路生梅说 ,她和同事们经常抽时间进村入户,主动上门送医送药 。

  路生梅告诉记者,一次 ,她走了一个小时夜路到患者家中看病 。那户人家光线昏暗,一个产妇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孩子刚出生。旁边 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 的家用剪子给孩子断脐。路生梅立刻制止 ,并用消毒器械和敷料认真地给孩子断脐包裹 。

  这次难忘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印象深刻 。她说,这里 的群众医疗知识太缺乏了 ,医疗条件太落后了,这里就 是最需要她的地方。她一定要改变这里 的医疗条件 ,普及卫生知识 。

路生梅扎根陕北五十余载。 佳县宣传部供图路生梅扎根陕北五十余载 。 佳县宣传部供图

  “我要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 是路生梅当年许下 的承诺 。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上的挑战也不小。当时佳县医务人员少,医院不分科 ,每个医生都要会诊治内 、外 、儿各科疾病。儿科系毕业的路生梅便在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科诊疗知识,逐渐成为一名掌握内、外 、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知识 的全科医生 。

  在佳县工作多年,路生梅多次放弃调离佳县 的机会 。“我是一名医生,这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必须留下来 。”路生梅说,自己就 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 ,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病人一拉线,她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 的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独立的儿科。为此她“东奔西跑”,并不断宣传和强调建立独立儿科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终于在1983年将儿科独立分离出来。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 ,她让科里所有护士分批到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小静脉穿刺技术 ,资金不足时,她就四处筹资还自掏腰包 。此外 ,路生梅经常和她的同事们到基层培训乡村医生,推广计划免疫 ,普及医疗常识 。

  1999年 ,退休后 的路生梅放弃回到大城市 的机会 ,拒绝了大医院的高薪聘请,选择了继续留在佳县。除了在医院和家里义诊外 ,她还热心于志愿者活动。

  窑洞里,一张炕 、几件简单的家具……这里既是路生梅的住所,也 是她的诊所。只要一有病人来 ,她会立即放下手中 的事 ,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

路生梅退休后在家中义诊。 阿琳娜 摄路生梅退休后在家中义诊 。 阿琳娜 摄

  “在佳县 ,路大夫 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 ,家里小孩生病都愿意让路大夫看,甚至佳县周边人也会慕名而来。”患儿家长赵玲玲说 ,路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很为患者着想,多年来坚持不花钱能治病 、少花钱治大病的原则 ,也从不乱用抗生素和滋补药品 。

  多年来,“路奶奶”早已有了一套“对付”哭闹患儿 的经验:她会在自己 的左右手大拇指上画小人逗孩子开心 ,在与患儿 的互动中观察孩子 的状态。她的手机很少关机 ,遇到未接电话,她会一一打过去 ,生怕 是病人家属打 的 ,耽误孩子的诊治 。

  “路姐”“路姨”“路奶奶”“路大夫”……走在佳县街头,随时都会有老乡与路生梅热情地打招呼 ,当地很多家庭中 的几代人都在路生梅这里看过病 ,路大夫也成了他们的“老熟人”和“家人” 。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有信念 、有理想 。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怕受挫折 ,坚持不懈,永远奋斗 ,哪怕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 。”路生梅 是这样说 的 ,也 是这样做的。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路生梅表示 ,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 ,她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 的心声,继续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贡献自己 的一份心力。

  “我今年78岁了,生命留给我还有多少时间我不知道 ,但 是我会兑现‘生命不息 ,服务不止’ 的承诺 。”路生梅说,作为医生 ,为病人解除痛苦没有退休年龄 ,只要还能干得动,病人需要 ,她就会一直干下去。(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